天氣轉熱,警惕蚊媒傳染病!
天氣轉熱,夜間的嗡嗡聲總讓人煩躁難眠,但更可怕的是這群不足3毫米的生物竟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"最致命動物"。每年全球因蚊媒疾病死亡人數超過70萬,遠超鯊魚、毒蛇等危險生物的總和。蚊子之所以成為頂級"殺手",是因為其可以作為疾病的傳播媒介,引起的傳染病也叫蚊媒傳染病,屬于病媒生物傳染病的一類。
1.瘧疾:由雌性按蚊傳播,每年造成60萬人死亡。東南亞、南美洲等熱帶地區為高發區。典型癥狀呈現周期性發作:潛伏期7-30天后,患者突發寒戰(15分鐘-1小時),隨后高熱(40℃以上)持續2-6小時,最后大汗退熱。惡性瘧疾可致昏迷(腦型瘧)、急性腎衰竭或嚴重貧血,未及時治療24小時內可致命。
2.登革熱: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傳播,全球每年感染約3.9億人次,集中在熱帶、亞熱帶地區(如東南亞、拉美)。人群普遍易感,兒童及老年人感染后重癥風險較高。典型癥狀為突發高熱(39-40℃),伴劇烈頭痛、眼痛、肌肉關節劇痛(“斷骨熱”),病程第3-7天可能出現全身充血性皮疹。
3.寨卡病毒:主要通過埃及伊蚊等蚊媒傳播,也可經性接觸、母嬰垂直傳播及輸血感染。自2015年在巴西引發全球關注以來,該病毒已在86個國家地區出現流行,主要集中在熱帶、亞熱帶區域。80%感染者無明顯癥狀,有癥狀者多表現為低熱、斑丘疹、關節痛及結膜炎,通常持續2-7天自愈,但該病毒與格林-巴利綜合征存在關聯,可能引發癱瘓等嚴重并發癥。
4.基孔肯雅熱:主要通過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傳播,流行于非洲、東南亞、印度次大陸及美洲熱帶地區。患者感染后2-7天突發高熱(>39℃),典型癥狀為劇烈關節疼痛,多累及手、腕等小關節,可致行動困難(斯瓦希里語中“基孔肯雅”意為“彎腰行走”)。急性期持續約10天后,30%-40%患者轉為慢性,關節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,部分遺留關節畸形。
5.日本腦炎:由庫蚊傳播的日本腦炎是亞洲最危險的蚊媒腦炎,全球每年約6.8萬人感染,主要分布于農村水稻種植區,兒童及未免疫者最易感。早期癥狀類似感冒(發熱、頭痛),1-3天內迅速惡化,出現40℃以上高熱、頸項強直、意識模糊、抽搐及肢體癱瘓。重癥患者病死率達30%,幸存者中30%-50%遺留癲癇、智力障礙或運動功能障礙。
6.黃熱病:主要流行于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地區,經埃及伊蚊叮咬傳播。全球每年約20萬病例,3萬死亡,未接種疫苗的旅行者風險極高。典型病程分三期:感染期突發高熱、頭痛、肌痛,常誤診流感;緩解期癥狀短暫消退;約15%患者進入中毒期,出現黃疸、出血(嘔黑血、便血)、肝腎衰竭,病死率達20%-50%。特征性"黑嘔"(咖啡渣樣嘔吐物)和高膽紅素血癥是重要診斷線索。
1.物理屏障法
2.化學驅避術
? 室內使用電熱蚊香液時保持通風
3.化學驅避術
? 選擇含避蚊胺、派卡瑞丁或檸檬桉醇的驅蚊劑
? 傍晚外出時在暴露部位補涂(避蚊胺濃度兒童不超過30%)
? 室內使用電熱蚊香液時保持通風
01.出國前
前往蚊媒傳染病流行地區前,應到當地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進行健康咨詢,聽取疾病預防建議。
02旅游、工作期間
做好防蚊措施,出門前可以在酒店房間使用蚊香、滅蚊氣霧劑等,哪怕是高檔酒店,也要注意室內滅蚊。如果在逗留期間出現可疑癥狀,需要及時就診。
03歸國后
從疫區回國前應注意身體狀況,如有出現身體不適應主動向海關人員申報,及時就醫。

圖片來源于網絡
- 上一篇:沒有啦
- 下一篇:水里有這種東西干萬不要碰,有人碰后得了肝脾腫大、腹水 2025/5/21
